本站公告
|
加入收藏
|
设为首页
|
会员中心
|
我要投稿
|
雁过留声
|
RSS
首页
资讯
教与学
教学资源
精品资源
高考真题
中考真题
分类汇编
购物
在线考试
好域名
收购本站
您当前的位置:
首页
>
教与学
>
教学论文
浅议绘画入门
时间:2014-08-19 00:09:01 来源: 作者: 本文已影响:人
浅议绘画入门
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实验幼儿园 邵洪艳
“入门”这个简单明了的词一听一看便懂,但要真做起来就很难了。任何事从入门开始都有门外徘徊的过程。有人说“不知从何处下手”这就对了,因为您没有入门嘛!那么对初学绘画的人来说:难也不难,不难也难,这就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方式方法了。
一、从面到体、透视、构图入门
初学者拿笔拿画夹不难,但怎样去在纸上表现具体物体或记忆中的物体就很难了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物体平面引导下手,再展现立体。例如,正方形,开始四条相等的边组合围起是形,而再加上五条线即成了正方体,这个过程叫物体的“透视”法。
透视对学生而言很陌生,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物体解释本词的专业术语。首先讲明透视在绘画中的意义极其作用。并且阐明透视的规律,透视的种类。只有掌握它才能准确表现物体。平行透视、成角透视、圆透视,并示范给学生,要求学生掌握运用粗浅的透视作图方法,难点,通过反复练习去理解透视原理。
透视法也可以潜移默化为事物的观察法:形、体、光下的空间物象等等。
构图,简单的讲就是物体在画面上的安排,教师要有代表性地列举几种不同形式的构图方法,让学生分析他们的形态变化和展示方位,这样给学生空间认识过程和有效区别在透视构图中的重要作用。学生做完后教师要剖析不同位置的构图,用最佳方法引导,然后让学生讨论分析:一是会更有科学性;二是使学生通过对比观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指出相互差别,再在原位不动去画第二张作品,无疑事半功倍。
二、掌握结构和比例入门
教学中怎样去分析物体的结构。有经验的教师往往都采取从物体平面入手。将一张六开纸给学生画,画准物体的透视关系后,再在四个角画上垂线,按透视规律连或画线。这样既能巩固透视知识又能进一步理解简单的形体结构,教师要侧重提示学生什么是比例关系及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。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找比例,如何测量等知识及方式方法。教师设计大小不同的物体给学生练习。通过反复比较认真测量,把握好轮廓,指导学生找准所画物体关系和比例关系,并能教给准确修改和修改方法。
三、保持良好心态,轻松入门
在绘画教学中除认真严格要求学生外,要创造舒适活跃的课堂气氛,调整好学生的良好心态,平稳情绪入画。使学生能在严肃的纪律中谨慎地运用绘画知识及其技能完成作业,心甘情愿地接受指教,完成教学任务。
教师一定要认真当面批改学生作业,指出优缺点,评价学习态度。教师评定时先肯定优点,让学生兴趣高昂,然后用不同并不敏感的语言指出不足之处,让学生高兴地接受,提示学生整体布局不统一或者透视关系没处理好等重点,学生会立刻将画面与物体对照、分析、修改,再观察再修改,直至满意为止。这样轻松愉快,严格认真的课堂教学,使学生不但有信心,有收获,有欲望,更有师生的新感情,何乐而不为呢?
四、多角度、多元化表现入门
绘画是时空艺术的表现体,画面物体空间有很大的伸缩性,可高可低,可左可右,可静可动,可远可近,可浓可淡,可大可小等等。与其说方位不妥,不如称角度不对。角度靠透视,方位靠布局,二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,同一组静物从不同角度去表现,就提出不同程度上的难点,针对这种情况,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构图,在光照下如何对个别物体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移位,以达到构图和画面的完美性,提高表现手法之技巧。亦可调整,座位补救,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调整学生位置变化去画同一种物体,体会不同方位下的绘画方法和构图方法,力求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知识的有效传授乃至利用。
针对绘画入门也要分年龄、基础,不同对待。通过入门的教学去让每一个学生加速提高绘画基础,掌握绘画原理,运用绘画技能技巧,由看物体达到观察物体,定向,展示物体,美化物体,为酿造绘画难、入门难的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学习条件。绘画入门这只是其中的有效途径之一,其余的还有待教学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和研究。
上一篇:
谈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
; 下一篇:
浅谈创造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培养
发表评论
共有
条评论
用户名:
密码:
验证码:
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百度
相关文章
无相关信息
谷歌
栏目更新
淘宝
栏目热门
高级搜索
网站首页
|
关于我们
|
服务条款
|
网站优势
|
广告服务
|
联系我们
|
网站地图
|
免责声明
|
帮助中心
|
WAP
| |
【推荐网站】:
小题大做
|
好米店,买到就是赚到!
版权所有:
EDUY.NET
© 2006-2050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!
【阳光数学网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,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,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果您不愿意作品在本站发布,请联系我们。
Copyright 2006-2050 阳光数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.
粤ICP备14006877号